【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云南全力以赴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凯发在线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云南全力以赴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

2022-03-02 20:26:47 阅读量74284

您当前的位置: >>  >>  >> 正文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云南全力以赴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2日 08:59:00  来源: 云南网

 


报纸版面截图


  七彩云南,美美与共。美在蓝天白云,美在绿水青山,美在丰富多样,美在色彩斑斓。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以赴筑牢生态屏障,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期间,美丽云南向世界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之美的丰富内涵,展现了云南各族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谋人与自然和谐生存之道,共同呵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扶荔宫里的植物



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云南,以仅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囊括了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类群,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36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最有成效的地区。

  云南地处北半球低纬度高原地带,境内高山耸立,地势险峻,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珠江、红河、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纵贯全省,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多样的气候特征,在南北间距不过900公里的土地上,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呈现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类型。

  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显示,云南现记录有大型真菌、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共11个生物类群25426个物种。其中,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51种、野生动物242种,分别占全国的41%和57.1%。

  从特有性看,云南是很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物种分布狭窄,生物多样性特有现象十分突出,拥有特有植物2721种、特有动物351种,保存了如桫椤、滇金丝猴、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类群。

  云南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蕴藏了大量珍贵的遗传基因多样性。全省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植物数千种,是世界茶、荞麦、栽培稻、甘蔗等作物的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云南26个世居民族形成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保护与发展中走出一条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千百年来,哈尼人与自然共生,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cop15开幕式上,云南青年代表施晓悦向全世界讲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保护故事。

  


保护探索久久为功


  “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国家生物、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资源基础。云南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维护跨境国际河流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说。

  多年来,我省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守护好大自然给予的这份馈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项探索和实践走在全国前列。制定出台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先河;编撰完成120万字的《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编》,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百科全书史上第一部单独成编立卷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在全国各省(区、市)率先发布《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云南省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年)》和《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云南还较早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研究,建立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展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等试点探索。

  亚洲象北移南返是2021年最热点的新闻事件之一。在亚洲象的这趟旅程中,世界各国人民不仅看到憨态可掬的“萌象”,也看到了中国国土幅员辽阔、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云南各族群众对象群友善包容。

  为了不惊扰象群,亚洲象途经地区庆祝传统节日时,不搞庆典、不点火祈福,转而通过张贴吉象标语、为人象和谐送祝福、绘出心中吉象等方式表达对亚洲象的关爱;为确保象群顺利折返,很多企业、工厂在亚洲象经过时关灯停产,保持静默……亚洲象北移南返期间,这样感人的场景和生动事例不胜枚举。

  正是源于云南各族群众持之以恒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造就了象群一路向北、复而南归的奇妙之旅。

  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期间,云南久久为功的保护和实践得到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展示。围绕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极小种群拯救保护救助、多部门协作的保护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热议的主题,云南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向世界分享了经验和智慧。


绿色发展坚定不移


  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出累累硕果,绿色成为彩云之南最靓丽的底色。

  全省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大幅增长,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9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云南构建起“三屏两带”的生态安全格局,系统保护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牢固。通过实施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和狭域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程,一批珍稀濒危物种重获新生。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云南深入探索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云茶、云药、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优势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云南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澳洲坚果种植和生产基地,花卉、咖啡、坚果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黑颈鹤、犀鸟、滇金丝猴、亚洲象、白眉长臂猿等成为生态旅游名片,保山百花岭村赢得了“中国社区共管第一村”“中国森林观鸟第一村”“中国自然教育第一村”等美誉。

  生态资源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动能,绿水青山变成各族群众的金山银山。

  cop15第一阶段会议通过“昆明宣言”,作为大会主要成果,“昆明宣言”不仅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引航定向,也为生物多样性宝库的云南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昆明宣言”提出,在自然和人类的未来之路上,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分享,成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业界专家分析认为,随着各方的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利于推进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发展生物资源产业,推进绿色发展,惠益乡村美农民富。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cop15的主题,也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寄语。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云南将持续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决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作出云南贡献。


报纸版面截图


绿色为底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国家“两屏三带”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中,云南肩负着“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地处众多国际、国内河流的上游或源头,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为守护好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优质的生态环境,我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绿色为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捍卫国土空间 守护生物家园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物繁衍的家园。我省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和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两方面着手,保卫国土空间,护卫生命家园。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我省构建起“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三屏”即青藏高原南缘滇西北高山峡谷生态屏障、哀牢山—无量山山地生态屏障和南部边境热带森林生态屏障,重点保护独特的生态系统、天然植被、热带雨林和珍稀濒危物种。“两带”包括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干热河谷地带和东南部喀斯特地带,发挥维护长江、怒江、红河、澜沧江下游及珠江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六廊”主要指由怒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迪庆—丽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元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等组成六条生态廊道,保障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连通性、连贯性。“多点”是以改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任务,推进滇池、抚仙湖、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及丽江老君山、盈江铜壁关等重要生态节点的建设。

  严格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我省明确生态保护红线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有效减少、减弱人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的干扰,保护受威胁野生动植物群落生境。

  截至目前,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其中,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划入红线面积6.53万平方公里,占红线面积的55.2%。滇东南、滇南、滇西、滇西北、无量山—哀牢山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通过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我省持续加强对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自然保护地100%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从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三江并流、热带雨林到澄江动物化石群、石林等,生态红线强化对重要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的保护。包括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野生稻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全省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得到有效保护。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等约70%的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金沙江、澜沧江60%以上,红河、怒江50%以上的自然岸线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维护大江大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

  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云南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牢固,系统保护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呵护自然生态 稳固发展根基

  自1958年云南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来,在长期不懈努力下,我省初步形成了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物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目前,云南已划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矿山公园、沙漠(石漠)公园、水利风景区及国际履约的自然保护地等11类360处自然保护地,保护面积达8294.6万亩,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32%。各类保护地的建立,使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华朝朗认为,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重要、作用巨大。一方面,自然保护地有效维护了云南国土生态安全,提供了高质量的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云南地处众多国际、国内河流的上游或源头,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在这些区域建立的保护地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和保持水土功能,为中下游提供水资源,减轻洪涝灾害,减少河道泥沙的淤积,保障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构成长江、珠江中下游我国黄金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对多条国际河流下游国家的生态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自然保护地属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提供了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舒适的环境等优良生态产品。

  根据2018年完成的云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报告,云南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每年2129.35亿元。其中,涵养水源623.45亿元、保育土壤384.99亿元、固碳释氧224.28亿元、积累营养物质14.66亿元、净化大气环境81.15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800.82亿元。每公顷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平均为13.02万元,约相当于保护区外森林价值的两倍。

  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地也为云南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物遗传资源。自然保护地是最为重要的物种遗传资源的原生境保护地,保存了野生天麻、三七、石斛、龙血树、红豆杉、大叶茶、野生菌、野生稻,以及山茶、玉兰、百合、杜鹃花、报春、兰花、绿绒蒿、龙胆云南八大名花等大量的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地内丰富多样的生物遗传资源是基因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为云茶、云药、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资源优势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极为重要的基因资源基础,并已经发挥重要作用,潜在价值更是难以估量。”华朝朗说。

  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着眼未来,我省将持续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争创高黎贡山、亚洲象等国家公园,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争取建设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国家实验室。落实林长制,持续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和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湿地保护。不遗余力,呵护自然生态,稳固发展之基。


声音

  发展生物多样性经济和生态产业是云南最大的优势与价值所在。保护好、持续利用好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资源,加快开发生物健康产品,创新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好云南生物多样性经济和生态产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担当。探索并形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这是当下我们急需解决的发展课题。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教授杨宇明

  以cop15的举办为契机,启动实施云南生态资产价值实现工程,在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为云南生态环境持续提升注入强劲的经济社会动力。从产业发展上来看,要以生态多样性打造多样化生物产业—满足多样化市场—保障多样化供给—实现高端化服务—获得高值化收益的发展模式,重构云南生物经济发展新格局。

  ——云南大学生态学特聘教授段昌群

  在工程建设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围绕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这个建设理念,秉承适用就是最好的、自然就是最美的、优质就是最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例,在路线设计中应始终坚持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环保选线、安全选线、景观选线,使公路融入自然,顺应自然,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形成了一种相生相长的关系。

  ——云南交投集团科技发展部职工吴尚峰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科学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自觉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

  ——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张琦



草木丛中探“扶荔”

 


  西汉时期,汉武帝在上林苑修建扶荔宫,种植奇花异草,这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两千年后,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借此典故命名了一个温室群,这便是位于昆明市北郊黑龙潭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里的扶荔宫,cop15的两个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之一。


  扶荔宫区域占地35亩,其中温室场馆面积6000余平方米,包含主体温室、兰花馆、奇异植物馆、草木百兼馆等,保存特色之物2500余种,屋顶从7.5米盘旋式上升到29.9米,从外部建设就展示着独特之美。自向公众开放以来,每天开放约200个名额参观,几乎都被早早预约满了。

  “整个温室占地4200平方米,由热带水生区、热带水果区、热带荒漠区、热带雨林区组成,收藏植物达1800余种。”跟着讲解员的解说,目之所及生机勃勃。在热带水果区里,有着能够变酸为甜的神秘味蕾师——神秘果。裸琥、巨鹫玉、金冠等各式各样的仙人掌在热带荒漠区茁壮生长。热带雨林区内,绿荫繁茂,阳光透过屋顶、穿过茂密的枝叶,落在了红艳的宝塔姜上。

  兰花馆内,静谧雅致,以雕塑、溪流、廊道等园艺元素,还原了兰花生长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群落模式。该馆保存了以石斛属植物为主的重要兰科植物600余种,其中附生的石斛属植物400余种,各式花朵争奇斗艳。

  食虫植物馆是一个集植物、科学、艺术、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保育区,收集的食虫植数量为全国植物园之冠,包括猪笼草、茅膏菜、狸藻、瓶子草、食虫凤梨、土瓶草、露松等奇异植物680种,生动诠释了自然界生存竞争的残酷和智慧。


扶荔宫

  无数的小方块内储存着一颗颗种子,构成了一整面种子墙。悬在空中的瓶子轻轻摇晃,里面装的是种子培养基。草木百兼馆中的种子博物馆,见证植物生命起点与终点,它是中国第一个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题的科学博物馆,馆内集中展示了上千种植物种子,给游客展示着植物的神秘。

  扶荔宫详尽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让来这里参观的人被自然之美包围。“在这里,不用去到非洲,就能见到辽阔草原上的猴面包树;在这里,能了解各类植物的详细信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份责任。”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市民陈文说。

  


滇池岸边访“宝丰”

 


  清晨,天清水阔,碧波粼粼,垂柳随着微风浮动,时有几只鸟儿振翅而飞。位于滇池北岸宝象河入湖口的宝丰湿地风景秀丽,美如画卷。


宝丰湿地 记者 张彤 摄

  湿地素来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生态系统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作为cop15两个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之一,宝丰湿地总面积达1633.8亩,其中生物多样性核心展示区286亩。宝丰湿地以生态环境复育为核心,以水质净化为基础,选择适合滇池周边环境条件的生态群落配置,去除入侵物种等生物因子及人为干扰因子,形成水生、湿生、陆生复合生态带,恢复和保护滇池湖滨的生物多样性。

  目前,宝丰湿地已建成700亩湖滨林带和湿地,湿地由林杉水岸、观浪厅、观景平台、竹林幽径景观节点构成。湿地东岸以林带建设为主,而西岸300亩恢复为湖滨生态湿地,100亩建设为湖滨林带。

  湿地里有极具滇中特色的12个植物群落,共计101种植物。湿地完成了对植物群落的营造和水系的修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滇池金线鲃在水中嬉戏、繁殖,彩鹮、灰鹤、池鹭、白鹭等100多个品种的珍稀鸟类在草坪上闲庭漫步。

  讲解员介绍,为了吸引各种鸟类,宝丰湿地栽种了大果枣、野柿子等本土果木品种,并在湿地内投放了金线鲃等滇池土著鱼种。“妈妈你看,水里有一群小鱼游来游去!”开放参观期间,孩童的欢笑伴着树叶的响动,滇池的湖面映照出大大小小的人影,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之景。

   云南网记者 胡晓蓉 李承韩 黄兴能 雷桐苏 张彤 实习生 杨蕊伃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网站地图